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名人廉吏

丘逢甲: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发布时间:[2018-05-23] 来源:梅州日报 浏览次数:3784

丘逢甲,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人,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1864年生于台湾,1895年5月任台湾抗日义勇军统领。抗倭失败后内渡定居嘉应州镇平(今梅州市蕉岭县),先后在嘉应、潮汕、广州等地倡导新学。丘逢甲一生虽然只有四十九个春秋,却身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为家乡、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逢甲故居 熠熠生辉

来到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丘逢甲故居坐落于此。该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秋,有55间2堂,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东两堂四行,中轴对称,后面半圆形围屋与前面的5个门楼形成封闭整体的客家围屋。

正门上方的“培远堂”三字,是清末翰林温仲和书,两侧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为丘逢甲自拟,意为精心栽培教育后裔子孙,努力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内堂悬挂着清光绪皇帝钦授“进士”牌匾;故居陈列着珍贵文物、照片、手稿和文献等,向人们展示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光辉的一生。

行走“培远堂”,楹联是它的一大特色。北厢房“岭云海日楼”是藏书楼,为翰林吴道镕所题,门联“一室读书唯铸我,十年种树当封侯”。据介绍,以前这汇聚了丘逢甲与其父两代人的心血,不少藏书是他们从台湾带回来的书籍,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南厢房“念台精舍” 匾额为潮州知府李士彬书,是丘逢甲的书房。“花好月圆人寿之室”题额及联“白沙泉沸穿心罐,黄熟香烧息耳聆”是书法家夏启瑜手书;“听大海潮音之室”题额及联“情文欲共尊彝古,志节应争日月光”则是兵备道沈守廉所题。屋内的上堂还有两副丘逢甲自拟的对联,不仅描绘了家乡的胜景,也表达了他不忘丘氏祖宗的根源。“地势据赣闽粤之交,山水清雄,环百里自成小聚;族居自宋元明以降,渊源宏远,从廿世再渡初迁。”联中一个“再渡”,体现屋主人思念台湾,渴望统一的心境。

爱国情怀 代代相传

丘逢甲从小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

据史料记载,丘逢甲的先祖丘文兴跟随文天祥起兵失败,由上杭举家迁至蕉岭后隐居山林,改名创兆,建“相公祠”和“宋思亭”,祭祀民族英雄文天祥。他还让后代子孙牢记一条遗训:先祖是因外族侵扰而辗转南迁,所有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图强。

清乾隆中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便偕同一批客家人,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丘逢甲的父亲丘龙章,不仅是一位热心桑梓教育、培养后进的塾师,而且是一位关心国事、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在父亲的教导下,丘氏先祖爱国、抗击异族侵扰的光荣事迹,在丘逢甲成长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一生中写有许多讴歌岳飞、文天祥的名篇,多次领头整修潮嘉等地文天祥纪念遗物,以先贤的爱国精神自励;并亲自主持修订丘氏族谱,为先祖创兆公作家传,把自己创办的族学命名为“创兆学堂”,以启迪和激励后代,效法前辈报效国家民族。

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清廷不顾台湾人民的反对,割让台湾给日本,并且不准官兵抵抗。期间,丘逢甲代表台湾士绅数次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后见无可挽回,遂倡议台湾自立为民主之国,率台民领衔电奏十六字:“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并亲草宪法,以蓝地黄虎为国旗,“永清”为年号,拥戴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自为副总统兼义军大统领。

保台战役失败后,丘逢甲因日寇追击只能暂时躲避深山,后经部将劝说,觅得船只与家人部将匆忙内渡,几天后在泉州登岸。离台之前,丘逢甲悲愤地写下了著名的《离台诗》六首,其一云:“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兴办新学 振兴中华

内渡后,怀着教育救国梦想的丘逢甲,从1896年开始,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执教,创办了粤东第一所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开创了潮汕近代教育史上的新学先声。1904年,丘逢甲在“桂岭书院”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培养闽粤赣边区地方小学教师人才。

经与族人商议集资,又在蕉岭东山(县城城东)、员山(文福白湖村)创办“创兆学堂”各一所。此后,在黄遵宪等嘉应州开明人士的支持下,他又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先后在嘉应州以及江西寻乌、福建上杭、武平等地,劝办学校上百所,使当时嘉应州(今梅州)的新式学校数量成为全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丘逢甲先后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在位期间,积极鼓励优秀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以“男儿要展回天策,都在千盘百转中”等革命诗句,勉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邹鲁、陈炯明、朱执信、姚雨平等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1911年11月,武昌辛亥起义成功,当时作为咨议局副议长的丘逢甲参加咨议局会议,力主广东省正式脱离清廷而共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