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爱国革新政治家---清代名臣丁日昌

发布时间:[2012-02-08] 来源:丰顺县纪检监察网 浏览次数:3089

发迹履痕

丁日昌,族名仁寿,字持静,号禹生(或雨生),清道光三年(1823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丰顺汤坑镇金屋围,更精确地点是八角井边古树北向二十米处,一亦农亦士、亦医、亦商之家。按世俗迷信说法,逢“初一”出生之人,八字太硬,幼时难带,前程易走极端。果然,日昌自幼非同凡体,聪颖过人,8岁时随三兄达夫读书于汤坑太平寺,能作联珠体诗,流传于汤坑地面最著名的一首是《减字望江南》词:“江南一树梅花发,石岩流水响潺潺,潺潺云烟起半山,春讯到江南,”这26字一首词,可以秧歌式叠读成56字七律一首:“江南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石岩,花发石岩流水响,石岩流水响潺潺,水响潺潺云烟起,潺潺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春讯到,半山春讯到江南。”对于一个年幼学童来说要作此诗确属不易,由此可见其有神童之笔。

 

 

13岁失怙,赖母黄氏纺织为生。20岁入邑庠(秀才),因家境贫寒,是年在赴潮州应试途中,饥饿昏蹶于揭阳新墟(今属揭东县)树下,幸遇一好心农妇相救,日昌成名后将农妇作漂母相报,此是后事美谈。是年秋7月,潮州水灾,年青之日昌激情澎湃,写下迄今所见到之最早诗作“决堤叹”,其长诗云:“七月七日大雨倾,潇潇嘈嘈至五更,七月八日河堤决,浩浩荡荡田庐灭。百丈红涛破地流,登山未得且登楼。楼头顷刻被水覆,百万生灵齐一哭……一连五日流始息,髑髅白骨堆荆棘。”入邑庠后一年(21岁)即补禀生(用现代话说,即有政府每月补贴粮食的读书人)。由于勤奋好学,甚得老师青睐,由潮州府教授冯奉初介绍,有机会拜元惠潮嘉道李璋煜,与纵谈时事,日昌侃侃而谈,对答如流,李大加赏识,叹为“不世才”,即延为幕僚(幕府官)。

虽然丁日昌天资毕露,然命运之神却偏与他开了个大玩笑,令他一生与科举入仕之路无缘。丁日昌24岁之秋,初次赴广州参加乡试,名落孙山。27岁秋月,再次赴试,再次落第。自23岁至32岁近10年间,日昌处于落魄低微阶段,时而在汤坑结庐设帐,时而在潮州冯奉初幕中作些校对书卷之类杂事,时而闲居揭阳或往返于揭穗之间,时而在惠州幕府中帮闲。18547月(其已32岁),三合会吴忠恕率会党二万余人,分七路围攻潮州府城。为解潮州之困,日昌急募汤坑乡勇三百多名组成救援队,驻潮州韩山书院。918日凌晨,日昌率队自笔架山渡菱角地,攻击吴忠恕驻东路之部,生擒乱匪百余人,遂解潮州之围。

因立此功,1857年,日昌由廪贡生造海南琼州训导。昱年秋,又朝廷降旨,以“潮州军功”改任江西万安县县令,由此初见其发迹之端倪。

宦海沉浮

宦海千重浪,随风朝夕荡,运来顺清风,运去周身谤,此是封建帝制时代官身薄如纸的写照。话说日昌当年虽朝廷有旨,而实授江西万安县令是咸丰九年(1859时年37岁)秋9月,方从揭阳到万安县上任。时万安治安混乱,经济衰败,日昌莅任后终日阅公牍旧卷,细心核查、审理,将县中每月百余份案牍减为32份,足见其为政之勤、之能。丁日昌上任才数月,又奉命调往广东办理厘务。离万安县时“百姓乞留不得,父老子弟设席相饯,奉香拥送者逾万人”(《万安县志》载)可知其之惠民也。第二年夏4月,到广东南雄、韶关等地调查厘务,6月因万安县民之请求,奉命再回万安县任县令。秋八月又调摄江西吉安府邑庐陵县令,从1860年秋至1861年春,在庐陵任上清理积案60多起,更博得勤政之声。

正当政声鹊起之时,太平军李秀成部西渡赣江攻下吉安府邑,日昌与知府曾咏因敌我众寡悬殊,弃城而去,由此差点惹来杀身之祸。好在数日后,密遣死士爆破城中火药局,收回府邑,朝廷方以弃城罪判革职。交卸时,仅有残书数筐,眷属则因需追赔公物未能返乡,日昌仕途沉之低谷。

第二年春(1862年)经曾国藩奏请,开复原官职,日昌仕途又宦海扬波矣!18633月,李鸿章请调日昌至上海主持制造洋枪、洋炮,但广东巡抚未允放行,仍留昆寿营办火器,在广州市郊燕塘设炮局仿造洋炮。秋8月,李鸿章再次专摺向朝廷奏调日昌获准。日昌马上到上海,建苏州洋炮局,造械器。次年春3月调苏州,奉旨以道员用,在此任上最大功绩,就是遣散外国武装“常胜军”。为镇压太平天国,清廷不惜借英国“常胜军”协助作战,太平军被消灭后,“常胜军”无所事事,空耗国资,更不能容忍的是其居功骄横,为非作歹,令清廷颇为头痛。日昌几费周旋,一举解散此军,清廷终于舒了一口难舒之气。于是,次年春正月,日昌被正式任命为苏淞太兵备道,驻上海辖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府。8月任两淮都转盐运使。至此日昌仕途得大展其吏治才能,改革精神及办洋务魄力。短短一年内,屈指其政绩:驱逐英兵出城;索回美淞口炮台基地;照会英国领事不许架设电报线;禁止租界内赌博;遣外国流氓返国;惩办依仗洋人为非作歹之流氓陆和尚;正法残害良民之哨官何泰;大力整治两淮盐道,令北盐免再南运等等。

就在仕途如日东升之时,日昌积劳成疾,初感身体失和,再加上“德高而谤兴”,似有暗箭身外来。在其致曾国藩信函中,萌生引退之念。经曾国藩力劝,聊消此念,而忘我勤政,鞠躬尽瘁。

同治六年(1867)春3月,丁日昌升为江苏布政使(注:布政使为一省财政、经济与地方官考绩之长官)。上任伊始,即兴利除弊,游刃有余,因见其才力精到,政绩突出,旋于当年12月升为江苏巡抚。昱年春正月,正式赴任。主政吴抚其间,更是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后著有《抚吴公牍》壹卷,为丁日昌一生留下光辉一页。

就在此官运亨通之际,又发生了一件除身体原因之外影响其持续升迁事件。186991日,日昌外出巡查,族人都司丁炳带人至妓馆闲游,与上海水师勇丁滋闹,打死勇丁,更糟糕的是日昌长子丁惠衡亦在场。日昌闻知后,忿怒所逼,欲以家法处死其子,致惠衡畏罪潜逃,家中九旬老母寝食难安。丁日昌两次上奏,自请革职,并请斥革惠衡官职,“交部严加议处”。朝廷处理结果是:丁炳、丁惠衡革职、日昌受降一级留任之处分。但此案对丁日昌仕途而言并未划上句号,而留下日昌“宦海沉冤”中不可磨灭的后遗症。当时朝廷命马新贻审结此案,不料第二年,马奉命赴天津办“教案”一事时,忽被刺身死。陕西督察学政王家璧,竟借此事件先后两次上书弹劾日昌,说马新贻之死是日昌为报私怨雇凶张汉祥行刺。虽然当朝重臣李鸿章等大部分官员均称王之弹劾“中外传为笑谈”,朝廷亦认为王所奏“系得自传闻”,然而此沉重打击,令带病从政之日昌心灰意冷,更萌激流勇退之意。

1870104日,丁日昌母亲、夫人黄氏去世,享年90岁。日昌遵例丁忧开缺,418日自苏州扶柩回揭阳,开始其将近5年之休假生涯。在此退居期间,日昌方有机会回丰顺乡间梓里,重温家乡旧梦。18712月将母葬于丰顺山清水秀之黎峰山麓,事毕重游儿时读书之太平寺,忆及往事,感慨万端,怅然题联,以志鸿泥,联曰:

古佛又来参,五千里外初归客;

旧题何处觅,四十年前此读书。

1875年正月底,丁忧届满,日昌自揭阳启程上北京,参加海防建设御前会议。夏5月初,上奏,屡陈病状,乞恩赏假回籍调理,不准,授北洋帮办大臣,谕令驰赴天津,帮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对外事宜。同年8月调任福州船政大臣。11月补授福建巡抚,兼办船政。期间因闽中同僚关系,再坚萌归退之意。昱年516日,福州一场大水灾后,致函李鸿章,谈因闽水灾,引咎自劾。9月以病获假。11月中抱病乘轮船赴台湾巡察。是年,恰丁日昌的第五子丁惠宜出生,遂取乳名台巡。1877年(时年55岁)3月,日昌病情加剧,夜吐鲜血斗余,但仍一面带病坚持查察台事,一面上奏请假回省调理。在台期间,上奏拟开铁路、矿务、架设电线,宏论开发台湾“十利十害”,又提出巩固海防,开垦荒地筹款练兵种种措施,还在台湾创办义学一百多所,为开发台湾准备厚实的文化基础。年底终获朝廷恩准休假,回揭阳养病。

1879年,日昌身体、政力皆处强弩之末,在揭阳家居中勉理政务。尽管如此,仍于3月,授命加总督衔,驻南洋令办海防、沿海水师、兵弁统归节制,再命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1882年(其已60岁)110日午时,一代名臣丁日昌逝世于揭阳私第,丰顺、揭阳上空一颗明亮之星终于殒落矣!

瑾瑜微瑕

丁日昌出身布衣,而非科班,又无亲族贵戚可攀附,能由社会之最低层升上高层官阶,确有其卓越不群之处,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位置上,都有不凡的表现,作出非凡的政绩,实在是位难能可贵,功不可没的一代名臣。现仅从以下三方面略论其功。

 

 

(一)关心民疾,廉政勤政。日昌自幼家贫,深知民间疾苦,少壮未出仕时,就曾赴县衙击鼓鸣冤:“青天白日,饿死廪生”,此实是为民而鼓,为民而呼也,故其毕生为官都以解除民瘼为己任。从其最早一首长诗“决堤叹”中尽写灾民之苦,抒尽同情民生之深情,亦可见一斑。日昌关心民间疾苦感人最深者,当推在短暂的闽抚任上,福建发生两次特大水灾,他均亲自指挥抢救的事迹。特别是第二次灾情发生时,日昌虽病卧于榻,一闻灾情,命人扶着,亲自登城指挥抢救。后因昼夜劳累,病势转剧,脚肿至膝,时吐鲜血。在日昌离闽回籍时,父老百姓夹道呼吁:“留中丞,活百姓”。若论其廉,亦不乏生动之例。丁日昌在吉安庐陵任上遭革交卸时,仅有残书数箱,眷属则因退赔公物而无钱可退不能还乡,真是为官一任,两袖清风,空空如也。由于自己清廉,因而对贪官污吏、狡猾奸棍践民亦深恶痛绝,一经发觉,决不姑宽。任苏淞太道时,将胡作非为之陆和尚正法,逮捕贪污劣迹昭彰的上海关道事唐国华下狱……在福建巡抚任内所经办处理之福州船政局贪污渎职一案,更是震动朝野。凡此种种均可见日昌一生勤政爱民,廉政急公也。

(二)洋务外交,精能罕匹。先说洋务方面,丁日昌自1865年奉调上海协助李鸿章办理军火制造等洋务始,在中国倡导和推动了历时半个世纪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强运动。凡当时政府所模仿西方兴办的各项重要事业,如江南制造局之创设,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新式海军之编练,铁路、电线之铺设,官费留学生的派遣等等,日昌无不积极参与并担当主要角色,甚至在各方面有独创的见解和措施,实是当时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之一。再说在外交方面,众所周知,对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来说,一般政要都认为最棘手的就是外交问题。而丁日昌在这方面不仅思想新颖,见解精辟,且能审时度力,灵活应对,力争主动,秉持这一原则,在对外交涉,谈判时,总能不卑不亢,达到所预期的结果。这可以从其驱逐洋人出上海城;解决英人入潮州城问题;处理天津教案以及福州乌石山教案等事件中得到充分证明。另外在外交政策方面,日昌亦大有建树,如遣使设领馆保护华侨此国策,就是其首倡。这些敏锐的思想和切时的主张,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侨务观念新篇章。

(三)开启近代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日昌从培养实用人才之目标出发,建议改革文官之科举考试,改原来的八股文为八科,此举虽未得全面推行,但其对旧科举制度的冲击与震动来说,已不容小觑矣!当然,最具深远意义和影响者,乃是日昌大力开启近代教育之大门,推动教育事业之发展。如对船政人员的培养,对枪炮制造技师之培养等。特别促成中国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童的派遣一举,开辟中国留学生教育的新纪元,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再次值得推崇的是丁日昌除了自身喜欢诗词歌赋外,酷爱中华典籍,在保存继承中华文化遗产方面值得大书一笔。他爱读书,更爱藏书,把揭阳的藏书阁命名为“百兰山馆”,总藏书额达十余万本之多,为海内四大藏书家之一。最后为丁日昌评功不能遗漏之一笔是他对潮梅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动,立下不朽的功勋。先后由其出名募款筹建,扩建的学堂,学府在潮州有金山书院、韩山书院,揭阳有榕江书院,丰顺有蓝田书院、鹏湖书院。在汕头、留隍等地还置有产业生息,以为教育基金及学生奖学金。凡此种种均足以说明丁日昌不愧为近代文坛一面鲜明旗帜。

 

 

尽管罗列了许多丁日昌的丰功伟绩,但他毕竟是一凡人,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他在执政时,在整顿吏治方面的才干与能力及成效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细节上难免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任藩司之后,“大小政务,事必亲躬”这主观上是勤政,客观上都未能充分调动下属之主观能动作用。当时日昌对属员之考核,要求过严,偏以苛刻,使僚属“畏者较多,爱者较少”。令下属私下时有微言。

在任苏淞太道期间,为整顿治安,竟良莠不分,一次遣返潮籍入沪人员八九千人,这一刀切之举,给自己留下积怨。

在文化管理上1868年(在苏抚任上)415日与21日先后两次饬令禁毁两批书目,计查禁小说,唱曲包括《水浒》《红楼梦》《西厢》《隋唐》《白蛇传》《三笑姻缘》……共有265件,此举在当时文化界,刊物出版界引起很大的震动。

以上几处日昌之短,当属其人生长河中几个小小旋涡,相对其功绩而言,是瑕不掩瑜的,终观其传奇一生当是功高疵微的。有十足理由说,丁日昌是位杰出的爱国革新政治家。

丁日昌的伟大属于我们丰顺,属于我们潮梅,属于我们全民族。丁日昌的精神千秋不朽!(据《丰顺历史名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