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中共丰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 地图导航
中共丰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维护 粤ICP备18058492号-1









近日,一直专注于历史典故,寻找思考的灵感。在无意间看到了过去几名清官与“鱼”之间的故事,既感到有趣又令人深思。在许多人眼中,鱼不算是特别昂贵的食物,但拒绝收鱼,对清官而言,意义非凡。
嗜鱼拒馈源于对私欲的警醒。《淮南子》曾记载过一个“公仪休嗜鱼”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有人给他送来新鲜的鱼,公仪休却不接受。他的弟子问他原因,他回答道:“正因为我喜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鱼。如果我因为吃鱼而被罢免了国相,以后就连鱼都没法吃了。”
现实中不少例子告诉我们,党员以自身理性驾驭欲望的能力是有限,其中个人的爱好就是最脆弱的要害。我们作为执政党,手中掌握的权力,使我们时刻处于与歪风邪气斗争的战场。“时刻保持警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如果我们看不清内心中的弱点,主动远离诱惑,党性品行就极易受到腐蚀,小欲小利就牵着鼻子走,最后在小贪小腐中落得万劫不复。“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杜绝小利小惠,治疾病于“未”,断诱惑于“始”,绝蜕变于“隐”,不断清除思想中的不健康东西,做到心如明镜,不染纤尘。
羊续悬鱼源于对歪风的鄙夷。《后汉书·羊续传》记载到:汉朝时期南阳太守羊续为官清廉,府丞曾向他赠送活鱼,羊续收下后却悬挂在庭院之中,府丞后来又向他献鱼,羊续便把先前悬挂的鱼拿给他看,以告诫他以后不要再献鱼。
为官清廉的人,刚正不阿的精神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其价值远非物质享受所能比拟。因为党员高贵的品质才是长久不变的事物,在它面前,一时间的物质利益显得肤浅而又简单。若因为贪图一时的享受,丧失了宝贵的初心,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当下,浮躁喧嚣的物质生活,的确让不少人在醉纸金迷中迷失了自己的信仰。他们由对金钱的鄙夷,慢慢蜕变成对金钱的接纳,逐渐形成了对金钱的崇拜。这里有社会的因素,也有自己的因素。如果我们能反复衡量生活中利与弊、因与果、先与后,相信那些歪风邪气也难以近身。
陶母退鱼源于对家风的恪守。相传,晋代名将陶侃年轻时曾任管理渔业的小官。他的母亲湛氏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有一次他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他母亲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告诫他:“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令我为你担忧。”这件事也令陶侃深受教育。
好的家风是保持党性修养的坚强后盾,坏的家风是污染党员身心的污浊废气。在一个家风纯正的家庭,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支援和监督党员的可靠力量,为党员的成长进步提供了长久的保护伞。善治家者,以正己为则,党员管理好家风,也是管理好自己。回顾我们党的不少优秀党员,除了能保持自己的纯正品质,还能严格对待家人。在我们党的革命史上,也不乏“子承父业、兄弟齐心、夫妻共赴革命”的传世家话。
海关防鱼源于对规定的坚持。在清朝,贪污成风,“3年清知府,10万雪花银”。但晚清,却有1个衙门以廉洁著称,它就是中国海关,被认为是“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迹之一”。而这个奇迹是由英国人赫德创造。在他的严格管理下,曾有一位外勤关员,午夜交班后提着一条鲜鱼回家,被查出是报关人员所赠,最后被开除。
鱼虽小但关乎是对规定的具体落实。不同层次的规定是一个单位、一个政党、一个民族自我约束的最强凭据,也是展示自己精神实质的最佳体现,不容半点逾越和践踏。当下,曾有不少人,以“社会传统”的道德绑架、以“公众意愿”的舆论诉求、以“人定法律”的歪理邪说,肆意弯曲执行各类规定。也许“打一打擦边球”并不能带来很大的损失,但若不从严遏制,就是对自我要求的最大侵害。对于党员而言,规定只能往严里靠,不能往松里偏,对各项规定的坚守,也使我们能在狂风暴雨中保持不变的信仰。
鱼虽鲜美,但古今往来都不是稀罕之物,不过在历史长河中,却也是“微腐”的代表。孟子曰:“鱼和熊掌,若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鱼和信仰、鱼和法律、鱼和性命,何为大,何为先?相信很多人心中自有答案。(严奇 作者单位:南部战区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