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名人廉吏

黄遵宪:心系家国 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18-05-23] 来源:梅州日报 浏览次数:3503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广东嘉应州人,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成长于书香世家,深受开放务实家风的影响,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曾任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书香馥郁 开放务实传家风

黄遵宪成长于书香世家,受开放务实家风的影响,成为一位促使近代中国告别封闭、拥抱世界的先行者。其高祖父黄润拥有惊人的记忆力、精明的头脑和读书的优良基因,注重与书香家族的联姻,并形成了家族传统。修建的禄善堂,成为子孙得以求学上进的书香馥郁之地。在百年里,四代人间,培养出了一位进士、八位举人。

黄润的儿子一代,黄雪陶、黄学锦为贡生,黄遵宪的曾祖父黄学诗为国学生,父亲黄鸿藻亦是苦读举业并高中举人,后在京城和广西为官。其曾祖母李太夫人为翰林李象元的后裔,知书识礼,并深知教育的重要,对黄遵宪精心教育培养,时常教公度背诵《月光光》《麻雀子》等客家儿歌,对其文学才能和思想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公度《曾祖母李太夫人述略》中述:“遵宪生周岁,引与同寝,甫学语,即教以歌诗”。

在黄家后裔中,黄遵宪的堂叔父黄基对其影响巨大。黄基是黄润的曾孙,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进士,他一生官职不大,但他专心实学,在书法、绘画、诗歌乃至算学方面取得相当的成就。他的诗歌被晚清本地名流饶芙裳认为颇得杜甫的风韵;书法艺术上,黄基创造了“烟斗钩”独特笔法,现在东山书院的院名题匾便是其手迹。黄遵宪上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曾与黄基住一起,黄基对其的教诲,在摆脱寻章摘句的旧套,树立追求新知、实学救国的人生理想方面起到重要的影响。

家国情怀 变法图强推新政

黄遵宪少年即立志要“搏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自从28岁考上举人后,他便放弃了当时视为进身之阶的科举正途,怀着了解世界的热望,作为参赞跟随首任使日大臣何如璋出使日本。当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以仿行西法、变法求强为国策,全面推行变法维新,各项新政依次施行。游历日、美、英等国的经历,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与救国之志。

“开眼看世界”的黄遵宪意识到,古老的中国只有革新才能跟上世界潮流。在出使日本、美国回乡后,黄遵宪就在人境庐里编撰《日本国志》等书,希望通过引进先进思想唤醒暮气沉沉的清廷。《赠梁任父同年》“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字字含情,句句蕴泪,一腔忧国报国之情,跃然纸上,诗中表现了黄遵宪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

砥砺前行 崇文兴学育英才

家族祖辈传承下来的开拓精神,在黄遵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在戊戌变法失败被罢黜回乡,他依然理想不改。在晚年时期,回乡致力发展新式教育,他“家居数载,不复与闻外事,唯从事教育”。他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从1903年筹办东山公办高等小学校,到1905年病逝,黄遵宪在家乡开创的重师范教育、重基础教育之风,影响深远。在其带动下,嘉应各县城乡相继办起了数百所中小学校,对后来梅州地区的教育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黄遵宪积极利用自己的海外人脉,资助客家子弟走出国门。他先后资助族侄黄篑孙、堂弟黄遵庚、四子黄璇泰、长孙黄延豫等亲友到日本留学,接受新知识的洗礼。黄遵庚回国后,在家乡兴办梅州农业职业学校和梅州师范学校(嘉应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客家地区培养大批农业与师范人才。黄氏族人、秀才出身的黄文彬则创办了“务本中西学堂”,该校是梅州中学的前身之一,他也是嘉应大学的创办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