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献资料 >> 理论研究

谈谈“用权”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6-09-05] 来源:丰顺县纪检监察网 浏览次数:2883

谈谈用权那些事

 

来源:求是网      日期:2016-09-05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曾得出一个结论:权力,不管他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无耻和腐败的力量,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趋向绝对腐败。这一悲观的论断几近将权力“黑暗”化,但并不无道理。现实中,权力滥用、腐败滋生种种现象无不在给权力使 用敲响警钟。只有扫清用权的盲区,让领导干部形成“有权不可任性”的认识,才能真正让用权寻回“初心”——服务于民,造福社会。

大 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关于用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唯一的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同资产 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应将此铭记于心,时刻不可懈怠。

回顾我党95年来步过的峥嵘岁月,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能够坚持一切用权为了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但部分党员干部用权的“初心”似乎也开始动摇, 先有“周永康”、“徐才厚”这般的大老虎,再有山西塌方式腐败,在“老王成绩单”赢得公众点赞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暗藏的“用权任性”危险,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让权力之流清远愈清。

 防止用权任性,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任性,本意是指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孩童任性最多是闹点小脾气,捅个小篓子,可以说是童趣。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任性则危害巨大,不可小觑。不仅会玷污了党员干部的形象,破坏政治生态,败坏了社会风气, 也伤害了人民感情。任性的孩子都是宠出来的。任性的领导干部又何尝不是“惯”出来的。要做到“不惯”,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执行《党员干部问责条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久久为功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植根干部心灵深处,用“三严三实”规范约束党员,增强领导干部党性观念、纪 律意识。让“严”字,时时刻刻体现在党员的工作中、生活中、思想中,以严的纪律打造一流的政党,规范用权空间。

 防止用权任性,完善 监督制度是关键。再大的“害虫”也怕“光”。滥用权力,任性用权就是阻碍我党事业前进的害虫,必须用“监督”的阳光切实予以歼灭,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完善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公证司法,用过晾晒干部财务清单,鼓励社会组织协同监管,动员全民参与监督,畅通社会举报渠道。开通 监察机关阳光信箱等途径,让用权任性无处可逃,用阳光“晒去”权力的“阴影”,用制度“关紧”关紧用权的“暗门”。

防止用权任性, 转变政府职能的动力。“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还在管”,曾几何时类似于“证明你妈是你妈”的社会舆论一度引起百姓共鸣,这看似为百姓办事“添堵”的规定却发射出“权力寻租”、“开天窗”、“留后门”的风险,导致社会不公现象,致使市场发展受到约束。要强力推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 服务。把过去的用权利为百姓“端菜”,变为现在由市场为老百姓“点菜”,始终以百姓的心需求主体为导向,在充分尊重百姓发展意愿的同时,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用政府“减法”,换取市场“乘法”,给权力“减负”,挡住“寻租”黑手。

无数事实证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权力,是百姓之 福、社会之福、国家之福。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等更加贴近伟大复兴的梦想,8800多万党员干部团结起来,用好权力、做实工作、一心为民,马克思 主义真理的光辉就一定能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出另震惊世界的辉煌。

    (王瑞君 作者单位:贵州省晴隆县莲城镇党政办)